1981年,阎连科拿着117元退伍费回家,团长追到车站将他召回提干
2009 年,身为军人作家的阎连科,其新书《我与父辈》的首发仪式在同济大学举行。
听说啊,那时候同济大学校长瞧见这本书后,没忍住,眼泪唰地就流下来了。
一位复旦附中的女学生在接受记者访问时表示:“读这本书的时候,我好几次都掉眼泪了。读完这本书以后,我对于怎样处理和父母的关系,有了全新的看法。我买了两本,自己留一本,另外一本送给了我爸妈。”
不少作家对阎连科都予以了颇高的肯定。就像著名作家刘震云讲过:在我眼里,莫言能拿诺贝尔奖,那阎连科也没问题。
对于阎连科的作家生涯而言,他那段作为军人的特殊经历,在其创作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。
【一、军队改变了阎连科的命运】
好多人都不清楚,阎连科年轻的时候,写过一部三十万字的长篇小说。然而,让人遗憾的是,那时候阎连科的这部小说被他母亲一把火给烧没了,连同他的文学梦想也在那短暂的瞬间被一同烧毁了。
1978 年,阎连科为了挣脱贫穷的枷锁,毅然决定参军,随后他便成为了济南军区的一个新兵。
在部队中,阎连科不仅刻苦训练,还把其余时间都投入到阅读当中。不论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,只要是优质的书籍,阎连科都会拿来读。
1979年2月,对越反击战拉开了帷幕。
虽说济南军区当时没有派出参战部队,但济南军区还是积极开展了动员工作。过了几年,济南军区的好几支精锐之师,都投身到了针对越南的老山战役当中,而且还获得了卓著的战果。
就在对越反击战的那一年,文笔不凡的阎连科,受到济南军区的派遣,前往武汉军区参加小说创作学习班进行培训。
不得不说,在武汉军区的这一个月,时间虽说极为短暂,但对阎连科的文学写作之路产生的影响却极为深远。一方面,这让阎连科认识到了自己的文学才能;另一方面,这次培训使阎连科的文学能力有了大幅提升,为他开启了更为广阔的文学天地。
没多久,阎连科向一份报纸投去了一篇仅三千字的小说。当他领到 8 元稿费时,那股兴奋劲儿简直难以言表。打那以后,阎连科就下定决心,要在写作这条道路上坚定地走下去。
小说一经发表,部队首长着实见识到了阎连科在文学写作方面的才能。没多久,阎连科就被调到了营部去当报道员。
长时间地撰写文章和报道,不仅使阎连科的写作能力有了显著提升,还让他把主要精力投向了阅读,而非部队的作战训练,虽说阎连科的射击水平在连队里的排名相当靠前。
另外来讲,阎连科文章写得出色,正因如此,他两次荣获三等功,还加入了党组织,这给后来阎连科得以成功提干,创造了一个必需的条件。
【二、阎连科提干失败准备退伍】
在改革开放伊始,部队特别看重新闻宣传工作。对于一支连队而言,若想被评为先进连队,一些优质文章的宣传报道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。
1981 年,按照邓小平的指示,规模庞大的解放军开始逐步推行精兵简政。随着军官干部体系的不断壮大,军校生数量的逐渐增加,以及现代化军队制度日益规范,普通士兵想要被提拔为干部变得愈发艰难。
在精兵简政的那段时间里,有几十万军官干部进行转业。所以,身为“文艺兵”的阎连科,若想被提拔为干部,难度超乎寻常的大。而且在那个时候,就算是一名普通的士兵,想要转成志愿兵,也绝非易事。
1981 年年底,提干这事没成,阎连科就决定拿着 117 块退伍费,结束自己的军旅生涯。
当阎连科在济南火车站候车的时候,没承想,济南军区的一个团长开着辆吉普车,追赶上了阎连科。
团长跟阎连科讲:“上级经过一番研究后做出决定,打算给你提干。你可以先回趟家,仔细琢磨琢磨,不过得抓紧时间。”
阎连科思索片刻,向团长敬了个礼,说道:“团长,我会好好琢磨的,不管咋说,感谢党和军队的关心。”
济南军区临时给阎连科提干,这里面有着一段颇为特别的故事呢。
在阎连科退役前,他为武汉军区编写了一个独幕剧《二挂鞭》。此剧目在于北京开展的军队文化演出里,成功斩获了一等奖。
瞅准这个机会,军区文化部门的干部向军区首长建议,要不给部队里的文化兵几个提干的名额。就这么着,阎连科作为济南军区极其出色的写作能手之一,被临时提拔为干部了。
在济南火车站,团长虽说准许阎连科回家思索一番,但只给了他一个星期的时间。要知道,军队那可是纪律严明的队伍。
【三、军人作家】
回到家中,瞧见身体孱弱的父亲,阎连科曾动了留下照料老父亲的念头。要知道,阎连科对自身的写作水平很有把握,他觉着即便离开了部队,自己也能够养活自己与父母。
听说阎连科有那样的想法,在阎连科老家县城邮电局上班的姐夫赶忙回到家中进行劝说。阎连科的姐夫表示,甭管你写作水平有多高,都得回到部队去,提了干以后,你在军队的发展肯定会更好。并且,有了部队这一特殊身份,对阎连科往后的创作也是有益处的。
听了姐夫的一番劝说,阎连科在回家一个星期之后,又回到了部队里。
成功提干后,部队领导对阎连科颇为重视。过了几年,阎连科与一个各方面条件都挺不错的女孩步入了婚姻殿堂。
1985 年,阎连科在屡次遭遇失败后,他的首部中篇小说总算在杂志上得以刊载,还拿到了 800 元的稿费。要知道,在那个时候,这 800 元差不多相当于一个普通人半年多的工钱呢!
在往后的好些年中,阎连科的写作之路愈发顺遂,为世人带来了《黄金洞》《年月日》《我与父辈》等众多杰出的作品。
2004 年,出于某些特殊的缘由,阎连科告别了部队。
2009 年,《我与父辈》的初稿完成打印。负责审核打印的工作人员给阎连科发了条消息,上面写着:打印过不少小说,可就您这部作品,我们当晚就带回了家。我们边看边哭,这下终于清楚,我们对父母的亏欠实在是太多了。
好多读者读完后纷纷留言评论,直言这本书把他们给看哭了,书里好多内容都深深触动了他们,引发了他们强烈的共鸣。
多年来,阎连科在文学界收获颇丰,荣获了卡夫卡奖,还多次得到诺贝尔文学奖提名。国内很多作家对他的评价颇高。王朔曾表示,论写苦难,阎连科写得比余华还更能让人潸然泪下。

